顺盈娱乐(中国)创新平台科技有限公司

《中国奇谭》导演回应家长炮轰:审美提高了就理解了

阅读量:404 | 作者:超级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25-02-09 17:07:08

在近期热播的国产动画《中国奇谭》中,许多观众大呼“过瘾”,这部以深刻社会隐喻和精美艺术表现为特色的动画作品,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。随着关注度的增加,一部分家长却对其内容表达了不满,认为其部分情节“晦涩难懂”“画风怪异”“不适合儿童”。甚至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直言,这类动画不应该用“中国”的名义宣传,因为它“没有教育意义”。

面对争议,导演的回应耐人寻味:“审美提高了,就理解了。”简短一句话,却引发了关于大众审美水平、文化认知和艺术表达的广泛讨论。

家长们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:一是《中国奇谭》的风格过于“另类”,二是内容过于深沉而非直白。这部动画的美术风格确实有别于传统的儿童动画,它融入了许多传统民俗、神话和现代社会议题,并采用了寓言式叙事。譬如在某集中,“人与妖共存”的设定和寓言化的情节,被认为隐喻了复杂的社会矛盾,而非单纯讲述英雄打败反派的故事。这种表达方式,显然和许多家长希望的“简单明了”的教育模式相悖。

但导演的回应却直击问题核心——这不仅仅是动画的问题,更是审美教育的短板。事实上,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素养,不仅关乎艺术鉴赏,更影响着一个人对文化、思想和社会的理解能力。在欧美、日韩等国家,动画从来不仅是儿童的专属领域,而是一种跨越年龄、承载深刻价值观的文化产品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家长对动画的期待还停留在“低幼”层面,这无疑限制了国产动画的多样化发展。

或许,这正是《中国奇谭》希望打破的偏见。它的存在,向人们展示了国产动画不仅可以“好看”,还可以“有思想”。

审美教育为何如此重要?这不仅仅是《中国奇谭》引发的思考,更关乎下一代文化视野的构建。

在对动画内容争议的讨论中,一些支持者指出,家长们并非不能理解《中国奇谭》,而是对“新鲜表达”感到不适应。在长期以“快餐文化”为主导的环境中,许多人习惯了“爽感”而忽略了深层次思考。与其说动画“看不懂”,不如说我们缺乏用多元化视角理解文化作品的耐心和能力。而这种能力,需要从小培养。

更深层次的原因,是家长们对动画的固有认知。“动画等于儿童专属”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。从日本的《千与千寻》,到法国的《我的非凡父亲》,再到韩国的《小森林》,这些作品都证明了动画同样可以深刻、复杂、面向成年观众。国产动画若想走出国门、被世界认可,就必须摆脱“低幼化”标签,开拓更多艺术表达的可能性。

因此,导演“审美提高了就理解了”的回应,不是对家长的“反驳”,更像是对全社会的提醒——国产动画的发展需要时间,而审美教育的普及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石。

幸运的是,《中国奇谭》的出现正引领了这种改变。一些家长坦言,虽然最初对作品有抵触情绪,但在和孩子一起探讨情节后,发现动画中隐藏的哲理和深意反而成了教育的契机。比如在一集中,一只小妖怪拼命追寻“人的身份”,最终却发现“做自己”才是幸福的真谛。这种隐喻远比“道德说教”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。

当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“看似奇怪”的动画时,不仅孩子的世界会被丰富,家长的审美也会随之提升。《中国奇谭》的导演选择用作品和争议对话,其本身就是对艺术初心的坚持。正如他所说:“好作品需要时间被理解。审美的提高,是观众和创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
在未来,或许会有更多像《中国奇谭》这样大胆创新的国产动画出现,而我们的社会也将在讨论与学习中,走向文化自信和多元审美的新时代。



精选热点新闻
MORE →